別讓一瓶水毀了你的成績!賽前補水迷思與低血鈉風險全解析

當跑者在準備參加賽事時,補水策略不當可能反而影響表現。專家指出,過度飲水恐導致「低血鈉症」,建議依據身體口渴的感覺再進行補水,以避免血液中鈉含量被過度稀釋,進而引發疲勞、抽筋,甚至更嚴重的健康風險。

早期建議跑者「未渴先補」的觀念已經過時,正確做法是依照個人體感補水,並特別留意賽前與賽中飲水的質與量。尤其補充白開水或低鈉運動飲料過多,可能導致鈉離子濃度過低,造成低血鈉症,出現頭暈、肌肉無力、噁心甚至生命危險的情況。

此外,抽筋並非單靠補充電解質就能預防,其主要成因在於神經系統的錯亂。肌肉與神經的協調若因過度疲勞失衡,就可能導致不自主收縮。研究顯示,單純補充鈉、鈣或吃香蕉效果有限,關鍵仍在於整體的訓練與補給策略。

賽中適當補充電解質仍相當重要。專家建議,1小時內的運動可視狀況補充,1~2小時則視天氣條件而定;若超過2小時,無論環境為何,都建議補充鈉離子。建議補給方式包括鹽錠、運動飲料,或在飲料中加入食鹽,但要注意一般市售運動飲料的鈉含量偏低,無法完全補足流失量,補充鹽錠成為更快速有效的選擇。

除了電解質,碳水補給同樣是維持運動效能的關鍵。比起吃饅頭或餅乾,專家建議使用「果膠」這類易吸收、好吞嚥的能量補給品,每45分鐘~1小時補充一次較為理想。

至於咖啡因補給,建議在比賽前60分鐘攝取,可提升精神與興奮感。建議攝取量為每公斤體重3~6毫克,相當於兩杯濃縮咖啡的劑量。

總結來說,跑者應根據個人身體反應、流汗量、賽事時間與環境,制訂個人化的補給策略。正確控制飲水、補充足夠鈉離子與碳水來源,才能降低低血鈉風險並維持最佳表現。